我想每个美国小孩儿,特别是男孩都会对 七月四日 国庆节有着特殊的感情,这些美好的回忆都会渗透着火药硝烟的味道。在我长大的州,只有国庆节那一周才可以买到烟花,所以国庆节是炎炎夏日里最值的期待的节日。小时候我一分一毛的攒一年钱,就是为了这个时候去买烟花玩,看着自己一年的积蓄一会儿就 “灰飞烟灭”时,我并不觉得心疼,满天的烟火就是全部的梦想。
图 1 :每个男孩曾经有过对烟花的渴望,第一幅照片摄于 1941 年的俄勒冈州,是当时农牧安全委员会系列海报其中的一张,第二幅摄于上世纪初的费城,可以看到当时烟花售卖的情形。
图 2 :上图是 1974 年“野猫”牌烟花的广告, 12.95 的价格可不是经常能够碰到。
在国庆节前几周,大街上橱窗里都摆满了的各式烟花,比如“红魔”,“野猫”,“自由”,“魅影”,什么样都有。我和我的死党们会每天骑着车到附近的商店跑好几趟,看看烟花是不是到货了,看到那些各种各样的烟花,都想流口水,幻想着家里会给我们买什么样的烟花过节。我们从没关心什么安全警示,脑子里净是烟火满天的景象了。在那个年代火柴都是很稀少的,如果能得到一盒一毛钱的小鞭炮,那就再好不过的事情了。如果你想知道你的邻居家里到底有几个孩子,数数他们家前门口的鞭炮炸出来的火药印儿就行了。
图 3 :上图为一张早期的明信片在表现了孩子们快乐的燃放烟花的情景。
图 4 :这副由 Daniel Carter Beard (1850-1941) 绘制于 1894 年的画,表现了当时纽约烟花游行的盛大场面。
当然每年都有和烟花相关的事故发生,不是炸伤了人,就是烟花钻进人家房子里造成了火灾,我自己就经历了不止一次这种事故,但是并不觉得这有多危险。现在对于烟花的管制更严了,这当然很好,但是我想虽然上有“政策”,孩子们肯定还会找到“对策”,满足自己的愿望,就像我们当年那样:)
图 5 :这些有趣的海报是当时用来警告人们,注意孩子们玩烟花的安全问题,第一幅标题“为了防止您的孩子在国庆节被烟花炸死,请在国庆节前一天杀死他们”,第二幅标题“请在国庆节之前给你们的孩子拍张照片,过了国庆节就看不到他们了”。
图 6 : 这两个明信片表现的爆竹恶作剧估计每个人小时候都干过或听说过吧
我记忆中犯的第一个道德上的错误就是因为烟花,我忘了是几岁的时候,背着父母从存折里拿出 3 块钱买了烟花。作为教会学校一个虔诚的学生,我觉得上帝肯定知道了我得“罪行”,最后因为心理负担太重,我还是向上帝和父母坦白了,我忘了对圣母玛利亚和爸妈怎么承认错误,但是我想这倒是挺值得的,那三块钱买好多烟花,而且对于上帝的敬畏并没有影响我燃放烟花的乐趣。
图 8 :很多明信片都表现了烟花和人们的密切关系,第二幅作者是纽约的漫画家 Gene Car 创作 r ,他是当代多幅式漫画的先驱,他笔下的“女慈善家”是近代卡通的第一个著名的女性形象。
源远流长的传统
长久以来,烟花在美国都作为庆祝特殊节日的手段。从建国之初,烟花在国庆日庆祝活动中就占据着独特的地位。 1776 年的时候,托马斯杰斐逊就曾经说过:“独立日是美国历史上最值的纪念的日子,我希望后人将国庆日作为每年最隆重的节日来庆祝,从东海岸到西海岸都应该举行盛大游行,篝火晚会和烟花表演,千秋万代,直到永远。”
图 9 :很多明信片的内容显示了烟花和国庆节的关系,很讽刺的是下面的明信片印刷于德国。
图 10 :虽然不知道它们的来源,但这两幅图是我最喜欢的收藏,用烟花火焰的形象来修饰文字在当时是设计明信片的常用方法。
在我们这个极端重视安全的国家里,大部分州只允许在国庆日的时候燃放烟花,而且还得顶着自由和独立的名义。只有个别几个州,主要是在南方,才允许全年销售烟花。不过即使在加州这种非常严厉禁放烟花的地方,烟花禁令也和禁枪一样引起激烈的争论,宪法里并没有规定我们天生就有燃放烟花的权利,但是大家潜意识里就是这么认为的。每年国庆的时候因为烟花有六千多人受伤,甚至致残,每年也因为烟花爆炸事故损失上百万美元,但是这并不是烟花的错,责任应归咎于犯错误的“人”。
图 11 :孩子们都喜欢参加花车游行,第一幅拍摄的是 1942 年康涅狄格州游行,下面两张照片拍摄于 1906 年。
图 12 :大家都会搭上烟花这班车,比如上面三张海报都和烟花有关,第一幅是电影明星 Marion Shilling 的电影剧照,第二幅是 1946 年 Bud Fraker 拍摄的影片《蓝天》的剧照,;第三幅是 Gil Elvgren 绘制的小姑娘点烟花的海报。
很多社区都禁止燃放烟花,取而代之的是专业的、公共组织的烟花燃放表演,虽然这些表演的场面更壮观,花样更繁多,但是还是不如自己燃放有趣,其实燃放烟花玩的就是心跳,隔岸观火虽然安全,但多少有些无聊。
图 14 :上图是“标准”牌烟花的广告,它们创立于 1891 年,现在还在经营
快乐的另一面是危险
当然对待所有易燃易爆的东西都不能太随便,有很多和烟花制造相关的事故。烟花工厂的爆炸事故虽然很少发生,但是发生了就会造成很严重爆炸的伤亡,周围的东西都会被摧毁,最近荷兰,丹麦,中国都有此类事故发生。就算是专门释放烟花的人员也有可能遇到这种事故,最近有个烟花仓库爆炸,一个大个儿的烟花窜入人群,轰走一个人的胳膊,场面相当恐怖。
图 15 :上图是当时工厂革新委员会著名的宣传活动的海报之一, Vera Bock 创作,提醒人们烟花的潜在危险,这时候人们开始严肃对待烟花事故的危害,不象维多利亚时期的人们那样轻松调侃了。
图 16 :这些照片是 FSA 摄影师 Theodor Horydcza 摄于当时的马丁 烟花厂,可见当时职业安全与健康委员会 (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 还没有成立,人们对待烟花生产还比较随意。
每年有很多动物为了躲避火光四闪而逃命时被人捕抓,至少会被那些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吓得灵魂出窍。我们当时曾养了一头爱尔兰猎犬,在到了 7 月的第一个星期时,我们就会将它藏在壁橱里,并且用一大堆脏衣服将它盖起。对于青少年及喝醉酒的成年人来说,是无法分清恶作剧与伤害之间的界线的。
图 17 :从这两幅维多利亚时代的明信片里,我们就能知道当时的动物可不象现在这么有“地位”,不过即使是现在,动物被人们的烟花炸伤的事情也时有耳闻。
当年中国人发明烟花(特别是鞭炮)可不是为了庆祝,主要是为了辟邪,吓走那些传说中的怪物,所以从一开始烟花鞭炮就意味着危险和伤害。
图 18 :中国发明了火药和鞭炮,而且至今也是世界上生产烟花最多的国家,上面两幅是澳门制造的鞭炮包装。
烟花的起源
在发明火药之前,中国人就开始燃烧竹子来产生爆炸声,鞭炮在中国还有个别名叫做爆竹,爆炸主要是因为竹子里面的空气膨胀引起的,后来发明的火药只是用来制造了更大的爆炸声,本质并没有什么区别。当今制造烟花的技术最高的还是中国,无人能比。马可波罗把火药的技术带到欧洲,意大利人开始制造烟花,造诣也很高,只不过纯粹是用于娱乐,没有辟邪的目的。
图 19 :上图为另外一些中国产的鞭炮包装,我很喜欢上面的提示文字:“放在地上,点燃引信,赶快离开”,这可不是开玩笑。
很快各国的国王们都争相制造出更大型的烟花,希望在烟花表演的气势上压倒其他的国家。 17 世纪时,烟花在英格兰已经非常流行, 1605 年 11 月 5 日 ,盖伊·霍克斯( Guy Fawkes )计划阴谋炸掉英国国会,不过没有得逞,后来这一天成了英国的烟火节,人们在这一天集中燃放烟花庆祝,这也造成了和美国国庆日一样的危害,很多人在这一天因烟花受伤,甚至致残。现在几乎每个国家都有相关的节日,在节日里人们上街游行,到处燃放烟花。
图 20 :上图中的潘氏烟花公司一直在曼哈顿周边生产烟花,直到有一次在英国的分公司发生了爆炸事故,事故很严重,造成人员伤亡,公司也因此破产了。下图是“标准”烟花公司的“火蛇”烟花的包装。
近年来由于专业技术的发展,烟花越来越流行起来,这都得益于更好的材料,更高超计算机控制技术,以及与中国自由贸易的发展。 1996 年在香港一场烟花表演连续燃放了 22 个小时,创造了世界记录。
图 21 :虽然大部分学者都倾向于鞭炮起源于中国的说法,不过也有人说起源于印度,上面就是“标准”公司生产的现代印度烟花的包装。
图 22 :上面是另外一些现代印度烟花的包装,着力表现家庭特别是小孩子的主题。
世事变迁,在所难免
我不知道现在的小孩子见到烟花是不是还象我们当年那么兴奋,电子游戏和电影的绚丽特效让人们的感觉多少变得有些迟钝。前几年我去看我的小侄子们,带了一盒烟花,但是在他们看来这些都是过时的东西了。在迪斯尼每天都有烟火表演,在婚礼,公司庆典等活动中也会燃放烟花,当然规模会小一点,这些在人们眼里已经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我在旧金山住的这些年,几乎每个周末都能看到海湾上的烟火表演,估计人们都有些审美疲劳,没什么新鲜感了。
图 23 :上图是澳门生产的“飞轮”牌鞭炮的包装。
现在我每年还是会到附近的市场上看看有什么烟花卖,现在的烟花名字都很讨巧,什么“魔法师”,“城市勇士”,“古零精怪”,“喷火要塞”,“鬼哭神嚎”,“超级炸弹”。就算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影响,现在的烟花也比当初贵了好多,一盘“鬼哭神嚎” 要将近 120 美元,还有一些要 149 美元甚至更贵。在我小时候这些钱可以买好几筐烟花,就算一个大家子一起放,一个晚上放完也得紧忙活哩!
图 24 :名为“火箭筒”和“喷气机”的鞭炮的包装,产自澳门,上面的文字提醒燃放者点燃后要尽快离开,以免被炸伤。
即使是现在,当我闻到烟花燃尽之后硝烟的味道,还是会有些小小的亢奋。我不会自己亲手去燃放烟花了,不过还是希望每年都能看见烟花满天的情景,这就是美国人的做事方式。
图 25 :这些明信片主要是想表明燃放烟花是人们生而有之的权利,虽然宪法里并没有这么写。